首页 - 新闻 - 对话优必选焦继超:人形机器人效率正迈向人类的50%水平

对话优必选焦继超:人形机器人效率正迈向人类的50%水平

时间:2025-08-08 浏览:2 来源:钛媒体


优必选Walker S2

优必选Walker S2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于8月8日-12日在北京举办。

今年WRC期间,宇树科技、优必选、银河通用、傅利叶等200余家国内外优秀机器人企业将带来1500余件展品,参展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25%;100余款新品首发,是去年的近两倍,50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将带来最新展品及行业解决方案,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参展数量创同类展会之最。

WRC展览会前夕,“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发布面向智能制造场景的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据悉,Walker S2搭载智能体技术Co-Agent,集成灵巧手与仿生手臂,支持自主换电等高难度动作。

WRC期间,优必选将首次对外展示Walker S2。

优必选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剑此前在财报会议上表示,今年优必选的目标是生产约1000台人形机器人,全部进入客户的真实场景采集更多数据;明年可能就会有更大规模的量产,目标是5000台到1万台。

今年7月28日,优必选发布公告称,近期已完成24.1亿港元(约合3.15亿美元)募资,其中超10亿港元将用于向供应商及服务提供商支付款项。本次配售所募集资金总额超过前四次配售金额的总和,成为资本市场有史以来最大一笔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股票配售融资,而此举也将为后续人形机器人的规模交付和产能迅速扩大提供更多资金支持;8月初,优必选中标觅亿汽车科技价值9051万元的人形机器人采购项目,成为全球规模较大的人形机器人商业合同之一。

近期,优必选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焦继超向笔者进一步分享了Walker S2的主要技术亮点,以及优必选推进AI商业落地的现状及发展规划。

焦继超表示,人形机器人效率正迈向人类的50%水平,并且首先应该在工业场景落地,未来会向不断商业场景、家庭场景进行落地应用。

截至8月7日收盘,优必选最新市值超过460亿港元。

人形机器人将由“单体智能”迈向“群体智能”

优必选科技成立于2012年3月,是一家AI和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和销售为一体的创新企业。根据沙利文报告,优必选科技是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极少数市场参与者之一,并率先实现了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

截至2023年6月30日,优必选科技已服务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900多家企业客户,并已售出超76万台机器人。

2023年12月29日,优必选科技(09880.HK)港股挂牌上市,成为中国“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周剑曾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回顾了优必选人形机器人产品的发展历程。

自2012年起,优必选开始做小型人形机器人阿尔法,到2016年春晚展示500多台机器人,再到如今Walker可以踩平衡车,快速通过舞台与演员互动。

周剑曾表示,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可能有三个方向:第一是到工业场景应用,辅助产线工人做更多任务;第二是在商业场景中落地,符合人体工程学;第三是在家里做陪伴、和人类持续沟通的机器人,所以人类对人形机器人的期待值越来越高。

 “帮助人类完成重复、简单、枯燥的劳动,才是人形机器人的正确发展路径。”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应用顺序,周剑认为是先在工业场景实现大规模应用,然后是商业场景,最后才是家庭场景。

对于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业界一般认为是2年-3年,而进入家庭场景,则需要更长时间。

如今,优必选再发布推出面向智能制造场景的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

据焦继超介绍,相比Walker S1,全新的Walker S2立项到落地只用了九个月,主要有四个方向上的改进:

  • 第一,在硬件层面,针对工业场景,从Walker S1 的人工充电的方式进化到了Walker S2的双电池自主换电的方式,采用自主热插拔换电,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使得工厂环境中,几乎不需要机器人停止工作并花大量时间专门充电。

  • 第二,Walker S2增加了自由度,特别是腰的自由度是可±162度的旋转自由度,一些狭窄的空间内,Walker S2可以通过旋转的方式实现任务的快速完成,进而提升了作业效率。同时,在实际的作业中,Walker S2可以搬运地面上的物体,也可以把物料放置到高处货架。同时,由于采用3D打印和新型复合材料,整机重量比一代少了近7公斤,由原来的76公斤降低到现在70公斤左右,外观结构更加紧凑。

  • 第三,软件层面,今年3月推出了群体智能,不断用软件定义硬件。此次基于 Walker S2的特性,我们对群体智能做了进一步的升级和迭代,实现了单机自主和群体协同的AI双驱动,以及全新推出面向智能制造场景的工业人形机器人本体的智能体技术Co-Agent。此外,基于前期积累的大量工业产品数据,优必选训练迭代出基础模型,通过这个基础模型,团队搭建、泛化和微调出来一个工业场景模型。

  • 第四,步态层面有很大提升,Walker S2身高1.76米,15公斤的负载能力,以及实现了2m/s的高速拟人行走。相对于实现1m/s的没有任何负载能力的小人形机器人来说,Walker S2高速行走的难度是极大的。

事实上,虽然人形机器人跟人的工作效率相比还是有一些差距,同一工时下人形机器人只有50%的人的效率,而且成本更高。但是,优必选的应对方案是,Walker S2提出“换电不断电”,采用两块标准化磷酸铁锂电池轮流供电,每块电池可续航2小时左右,并且实现“自主”换电,保证机器人7x24小时连续作业,减少运维人员的数量,用更少人力、更多连续工时实现更强的单位产出。

焦继超表示,他们在调研20家汽车厂后,意识到工业客户最关心的,从来不是炫技式的表演,而是效率。“工厂最迫切的需求是机器人持续工作超过4小时。而早期人形机器人充电40分钟仅工作3-4小时的模式,严重拖累效率。”

焦继超认为,优必选未来希望打造这样一个面向客户的生态,客户在我们的这一套网络平台上能够根据需求去做二次的开发。而随着机器人数量的增加,优必选的“群脑网络”将成为一个基础平台,让客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训练和定义机器人的新技能。

具体来说,相比于电池技术,“群脑网络2.0”与“工业智能体Co-Agent”体系是优必选Walker S2“大脑”。

其中,群脑网络2.0是基于今年3月份发布的1.0版本架构升级而来。而工业智能体技术Co-Agent则是这次新推出的。两套系统相互配合后,将形成“云端大脑+本体智能”模式。

焦继超表示,“群脑网络”是优必选自研的一套“云端大脑+本体大脑”的协同智能架构。其核心逻辑在于分工:“云端大脑”作为指挥者,负责多台机器人的任务分配、路径规划等需要全局视角的“慢思考”,让机器人去做任务的协同;而每台机器人搭载的“本体大脑”则是一个轻量化模型,负责执行具体指令、理解并处理抓取失败等突发情况的“快思考”。这一架构的目标是让每一台机器人既具备高度的单机自主能力,又能无缝融入集体,实现人形机器人之间乃至与工厂里其他自动化设备(如AGV)的高效协同。

据透露,目前在仿真环境下,优必选可支持五六百台的并发。在实际接入过程中,也可完成对几十台Walker S2的调度。这种分层智能架构大幅降低单机算力要求,网络延迟可控制在100ms以内,未来有望为多机协同搬运、智能避障等规模化场景应用铺路。

在这些共同作用下,优必选希望人形机器人由“单体智能”迈向“群体智能”。

市场竞争加剧,人形机器人行业已加速3-5倍

WRC期间将对外展示数百款人形机器人,整个机器人产业发展全面提速,赛道竞争不断加剧。

今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25.5%。截至目前,中国已有机器人相关企业超过93万家。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增相关企业10万多家,与2024年同期相比增长约45%。

人形机器人赛道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竞争状态。傅利叶创始人、CEO顾捷表示,过去一年,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已经加速了3-5倍。

而相对于其他初创企业,优必选已经将人形机器人商业落地。

根据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7月18日的公示信息,优必选已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金额高达9051.15万元。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应用场景。”周剑认为,人形机器人第一个主赛道是智能制造,比如在工厂中的搬运、分拣等,中国各类制造场景丰富,让“人形机器人”可以大显身手。而这些在真实场景中产生的数据,恰是训练人形机器人最宝贵的资源。

周剑曾表示,哪怕是国际最知名的机器人公司,其80%以上的零部件合作方都在中国,其中不少是生产机器人的关键环节。

周剑表示,优必选正在规划一款情感陪伴人形机器人,进军to C赛道,该产品内测时让人感到“惊艳”,已经接到不少海外头部厂商的合作意愿。财报显示,优必选2024年研发投入达4.78亿(占营收36.6%)。

焦继超指出,目前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挑战在于两个方面:数据、工业场景的泛化任务应用。

他指出,目前数据处于很大的瓶颈状态,群脑网络2.0研发过程中主要得益于实际场景和机器人真实采集的工作数据进行训练,需要积累大量高质量数据。同时,很多开源、通用大模型采用大量互联网数据训练,无法适配工业场景,泛化性是非常差的,几乎没法用于工业场景的实际应用,因此优必选重新搭建了面向工业场景的基础模型的架构,并且进行训练。

“我们能够在九个月内,完成从 Walker S1到 Walker S2的一个快速的迭代。我个人也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让人兴奋的一个阶段性的结果和突破。未来公司目标,是希望能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的时候,把我们的工业人形机器人快速的推广到我们的客户中,对客户产生真正的应用价值。”焦继超称,他希望通过半年左右的时间,让人形机器人的搬运效率和分拣效率能够至少达到人的40%-50%。

焦继超认为,这两年,人形机器人从资本端到产业端,甚至包括普通大众都非常关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优必选一直坚持的就是要做一款能够对社会、对每一个人都能够真正产生价值的产品。从工厂到医院、进入家庭照料小朋友或者老人,优必选持续深耕技术和产业落地。

焦继超强调,他坚信人形机器人首先应该在工业场景落地,未来会向商业场景落地应用发展

据花旗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增长至7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万亿元),届时世界上将有近6.5亿台人形机器人。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预计,2040年到2045年,中国全能型人形机器人实现工业场景和服务场景规模应用,整机市场规模达到约5千亿元至1万亿元。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林志佳,编辑|盖虹达)


相关推荐